前言
胸椎區域雖然在過去的脊椎研究中較少被討論,但實際上對許多臨床症狀有潛在影響。根據丹麥的一項調查,13%的受訪者報告在一年內曾經有胸椎疼痛,其中約43%同時有下背痛,44%有頸痛,並且約40%的頸痛或背痛患者也有胸椎疼痛。這顯示胸椎問題與其他脊椎疼痛密切相關。
--
【胸椎的解剖結構】
胸椎的結構可分為四個區域:
1-椎胸骨柄區: T1-T2 與肋骨 1-2、胸骨柄和鎖骨。
2-椎胸骨區: T3-T7 與真肋骨 3-7 和胸骨。
3-椎軟骨區: T8-T10 與假肋骨 8-10。
4-胸腰區: T11-T12 與浮肋 11-12。
肋骨 1、11 和 12 與同節椎體相連,肋骨 2 至 10 則與相鄰椎體、椎間盤及橫突連接。這樣的結構使肋骨和脊柱在支撐和運動功能上緊密結合,並影響胸椎的靈活性和穩定性。由於肋骨與胸椎之間的強大解剖連接,側向移動一側的肋骨會導致該胸椎環的椎骨節段以及身體另一側的肋骨產生相應運動。
胸椎的小面關節和肋骨獨特的排列限制了屈曲、伸展和側屈的角度範圍,但胸椎在旋轉運動中扮演關鍵角色,總旋轉角度約為 85 度,占軀幹旋轉總範圍的 80%。每個胸椎節段的旋轉範圍為 6 至 8 度,因此在投擲運動中,胸椎提供了大部分的旋轉角度和力量儲存與傳遞,使胸椎在旋轉性運動中至關重要,並在運動過程中連接上下軀體,提供了 55% 的總力量。
--
【胸椎的功能】
學者 Lee 將胸椎描述為「彈簧」或「減震彈簧」,其功能包括:
1-力量傳遞: 許多慢性下背痛或頸痛的患者有僵硬的胸椎,增加胸椎的活動性可讓脊柱在運動時更均勻地分散負荷。
2-肌筋膜附著的中央區域。
3-保護心臟、肺部、血管和消化道。
4-有助於最佳的呼吸功能。
5-容納自律神經系統。
--
【區域相互依存理論】
區域相互依存理論指出,看似無關的遠端解剖區域功能障礙可能與患者的主要症狀相關。研究顯示,區域相互依存性不僅受肌肉骨骼系統其他區域的影響,還可能涉及不同身體系統的功能障礙。骨骼肌肉系統疾病的成因往往比表面上更為複雜。透過區域相互依存性的檢查理念,臨床人員能夠釐清模糊或潛在誤導的診斷,進而提供更佳的治療方案。
【胸椎與頸痛】
在治療頸痛時,胸椎徒手治療通常被認為比頸椎操作治療風險較低。文獻指出,許多臨床醫師更傾向於選擇胸椎操作治療,而非頸椎操作。多項研究對比了胸椎和頸椎操作治療的效果,並將胸椎徒手治療與其他治療方式結合,結果顯示胸椎操作在減少疼痛及改善功能方面成效顯著。大量證據支持利用區域相互依存性(RI)理論來運用胸椎操作治療頸痛患者。
--
【胸椎與肩痛】
胸椎操作在肩關節疼痛的處置中也被廣泛應用。研究表明,超過 40% 的肩痛患者伴隨頸胸椎及肋骨損傷,這些功能障礙可能是肩痛的主要原因,並可能導致更差的預後。由於肩痛患者普遍存在胸椎活動受限,胸椎治療具有合理性。根據區域相互依存性模型,對肩痛患者進行胸椎操作是必要的,特別是針對肩部原發性疼痛、肩夾擠症候群和肩袖肌腱病。研究顯示,胸椎操作能有效減少肩痛、改善功能和增加活動範圍。此外,操作後肩胛肌肉的力量增強,特別是中斜方肌和下斜方肌,雖然肩胛肱節律未顯著改變,但神經生理效應顯示其治療效果。
--
【總結】
胸椎操作治療安全且有效,適合長期應用於臨床。它能改善肩痛、提升功能,並在減少肩頸痛方面有顯著效果。隨著更多研究證實胸椎操作對骨骼肌肉與神經系統的影響,其臨床應用範圍將進一步擴大,成為治療肩痛和頸痛的常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