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執的腦司令欺騙術】
對付固執且容易被騙的大腦的除錯技巧
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巧PNF
--
臨床上對於動作優化與動作分析越久,會發現再動作控制上,大腦其實是容易被騙卻也很固執的司令官,所以前陣子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位教練分享一篇研究文獻,主要是探討物理治療的次數對患者復健結果的幫助,到底進行一次或是必須進行多次物理治療會比較有用,這位教練認為研究結果指出進行一次物理治療跟進行多次效果一樣。
--
這樣的研究結果挺有趣的,因為根據大量的研究證據都指出動作學習(Motor Learning)需要經過大量重複的練習和修正才能真正學習到(因為大腦實在固執),而這樣的學習和修正過程,需要前饋機制(Feedforward mechanism)和回饋機制(Feedback Mechanism)共同搭配而成。
--
前饋機制多半由小腦負責,包括身體動作前的張力控制,並搭配負責動作計畫的大腦皮質「前運動皮質區(Premotor area)」,會從過往動作經驗中抽取相同或是相似的動作,進行動作計畫,執行過程中或是動作結束後,會依賴來自身體的感覺回饋,如視覺、聽覺、體感覺以及最重要的大量本體感覺!不斷修正動作過程的品質,動作發生後的後續微調就是所謂的「回饋機制」,而這些回饋的資訊也會在小腦中快速核對並除錯,再將新的動作計畫送到大腦前運動皮質區,交付運動皮質和皮質脊髓徑(Corticospinal tract)將動作命令下傳執行。所以認為如此繁複的修正和學習過程,只進行一次的物理治療能有和多次一樣的效果,這樣的說法實在需要進一步驗證。
--
錄影和拍照一直是治療過程中重要的一環,除了作為治療結果的紀錄之外,更重要的是解釋給患者說明動作問題和分析結果的依據。也因為有這些記錄,會看到很多因為大腦對於本體感覺錯誤的解讀而出現的有趣情況。
--
最近有一位排球主攻手,因為右側肩膀僵緊而來治療所治療,評估肩關節活動度的時候,發現肩關節曲屈角度,右側活動度正常,反而左肩卻稍微受限,然而選手本身卻抱怨「左側感覺很順暢,右側肩膀非常緊繃」,所以一直以來都針對右側肩膀治療,卻沒料到其實左側才是需要治療的部份。而這樣的錯誤認知就是大腦對於本體感覺解讀錯誤造成的,而動作影片與照片以及可以看到動作的全身鏡就是很好的動作修正工具。
--
最早提出本體感覺訓練的學派,起源於1960年代初期的PNF理論(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術),其中最被廣為人知,也最被廣泛運用的技巧就是「固定-放鬆Hold-Relax」的放鬆技巧!
--
此外,PNF理論中就提出利用「阻力Resistance」引導做出正確的動作以及正確的動作方向!可以說是物理治療和運動訓練近代理論中,提出利用阻力來引導正確動作或甚至增加關節活動度的先驅者!
--
相信做過深蹲或是硬舉動作的人一定知道,最常見的動作錯誤為膝蓋內夾,很多教練或是運動愛好者都知道,可以利用彈力繩或是彈力帶,從膝蓋外側給予阻力,引導膝蓋做出正確動作,避免膝蓋內夾動作,而這樣的動作優化概念就是PNF理論的應用。
--
而PNF理論中,「斜向動作模式Diagonal movement pattern」是另一個著名的動作設計觀念,斜向的概念更接近日常生活和運動常見的動作鏈模式,而斜向的概念延伸就會是旋轉,也是多數運動訓練很常被忽略的訓練方向。
--
有個小小的運動訓練:單腳站,可以讓大家感受一下如何利用PNF的斜向動作模式可以站的更好。當單腳站立時,我們可以試試看轉動眼球,看向站立腳的方向,或者想像一下站立腳的大腳趾想要將地面撕開的感覺,這時候會發現只要做出上述兩的動作小技巧,都可以站的更穩定。
--
想了解更多PNF在實際臨床上應用的技巧嗎?
歡迎到台灣動作專家協會官網了解開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