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來不論是物理治療或是運動訓練的領域,都非常強調肩胛骨、臀大肌的穩定以及核心肌群的訓練,甚至感覺千篇一律的都在強調臀大肌的力量訓練或者是利用呼吸訓練來強化核心肌群,往往變成以大動作肌群(相位肌群Phasic muscle)的訓練方式在訓練負責穩定的肌群(局部肌群Local muscles),甚至看似在訓練穩定度,卻啟動更多的大的相位肌群(同時也抑制小的局部肌群),反而造成更多的代償動作,而大動作的相位肌群與負責穩定的局部肌群之間的協調,就是所謂的「動作控制」!
--
提到動作控制,就必須知道有名的「Rood動作控制理論」,這是Margaret Rood在1940年代提出的理論,他是神經生理復健領域的重要人物,身兼物理治療師和教授。她畢業於南加州大學,專注於神經肌肉系統的研究,特別是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患者的復健訓練。她提出的動作控制理論對現代物理治療和運動復健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根據Rood對於動作控制的理論所提到的4個階段:mobility(活動度), stability(穩定度), control-mobility(控制下的活動度), skill(技術動作)來看,每個階段都需要逐步發展,以確保身體能夠完成複雜的動作模式:
1. 活動度:身體必須具備充分的活動範圍來自由進行各種動作。
2. 穩定度:身體的特定部位需能穩定不動,以支持其他部位的活動。
3. 控制下的活動度:在穩定的基礎上,能夠進行精確、受控的動態動作。
4. 技術動作:這是最終階段,身體能夠協調且熟練地完成有目的的動作。
--
目前很多的動作訓練都過度的強調第二個階段,也就是穩定度的部分,往往會忽略對於活動度的評估以及不進階到第三階段的訓練,尤其是速度依循的訓練(針對高速下的動作穩定訓練)。在動作控制過程中,【相位肌群】和【穩定肌群】發揮著不同但互補的作用。
--
【相位肌群】
是進行快速、大幅度動作的主要動力來源,像是:
• 股四頭肌:參與膝關節的伸展,支持跑步和跳躍等動作。
• 臀大肌:控制髖關節的伸展,協助推動步伐。
• 胸大肌:負責推動上肢動作,如推舉和俯臥撐。
--
【穩定肌群】
負責保持身體的穩定性,確保動作中的關節穩定性,例如:
• 腹橫肌:穩定核心,支撐腰椎。
• 多裂肌:保持脊柱穩定,特別在運動中。
•髖屈肌的深層肌肉:穩定髖關節,防止過度活動。
然而,過度強調穩定肌群的訓練可能導致活動度不足,並讓相位肌群無法正常發揮作用,從而產生代償性動作,增加受傷風險。
--
舉例說明訓練中的協調與平衡(以深蹲為例)
以深蹲為例,動作控制的四個階段可以這樣應用:
•提升活動度:確保髖、膝、踝關節有足夠的靈活性,讓身體能夠順利完成全程深蹲。
•加強穩定度:訓練核心和下肢肌群,使身體在深蹲過程中保持穩定,避免身體前傾或失衡。
•訓練控制下的活動度:確保在深蹲的上下動作中,能夠穩定地控制動作,避免膝蓋內扣或背部彎曲。
•發展技術動作:熟練掌握深蹲技術,讓動作流暢且準確,適應不同的運動需求。
--
【小結】
透過有效平衡相位肌群和穩定肌群的訓練,並依據 Rood 的動作控制理論逐步發展每個階段,我們能夠提高動作的協調性、減少代償性動作,並降低受傷的風險。以深蹲為例,結合這四個階段的訓練方式,能夠幫助我們在 實際運動和日常生活中達到更好的動作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