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

足底筋膜是一條厚實的結締組織帶,位於腳底,主要功能為支撐足弓和吸收衝擊,在行走、跑步等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足底有三個足弓,分別是:
01- 足部(小指側)的外側弓。
02- 足部(大拇指側)的內側弓。
03- 位於足部中央的橫弓。
--
足底筋膜呈扇形分布從跟骨內側結節向前延伸至腳趾基部,主要由縱向的膠原纖維組成,具有良好的彈性與強度。
--
組成部分,可分為中央部分(足底腱膜)及內側部分與外側部分,支撐著足弓。
--
除了幫助吸收衝擊與減壓足底的壓力之外,足底筋膜也作為肌肉和韌帶的附著點,在步行的時候,於腳趾背屈時提升足弓,增強推進力和行走效率,這是因為腳趾的伸展運動會讓足底腱膜以及彎曲腳趾的肌腱緊繃,因此可以提高足弓,而抬高足弓之後也會讓腳踝的距骨向後轉動,並且產生背屈動作,反之則產生蹠屈動作。
--
絞盤機制是足底筋膜的重要動力學特徵,在提供結構支撐,還與能量儲存與釋放的動力學機制,直接影響行走效率和足部穩定性。該機制為當腳趾背屈時,足底筋膜繞過蹠骨頭部拉緊,此張力縮短了跟骨與蹠骨的距離,抬高縱弓。提升的足弓有助於減少能量損失,增加步態的效率與穩定性。
--
正常情況下,足底筋膜承受的力量約占整體足部負荷的14%,在快速跑步或負重情況下,此比例會顯著提升,足部過度內翻:會抑制絞盤機制的啟動,導致足底筋膜張力過高,比較引發足底筋膜炎,而高弓足減少了震動吸收能力,會增加筋膜應力,扁平足則削弱筋膜的支撐功能,可能導致疲勞性損傷。
--
足底筋膜與足踝周圍的肌肉(如腓腸肌、比目魚肌)協同動作,調節步態中的衝擊吸收與能量轉換,也透過筋膜張力傳遞動力,支持足部與下肢的協調活動,步態中也能釋放能量,增強推進力。
--
在臨床上常見的足底筋膜炎,主要症狀為在早晨起床後第一步或長時間站立後腳跟或者是腳跟內側壓痛,主要原因是因為:
1.過度使用:如長時間站立、跑步或高衝擊運動。
2.鞋子問題:穿到不適合的鞋。
3.結構問題:如扁平足或高弓足。
4.體重因素:肥胖增加足底筋膜壓力。
5.肌肉緊繃:特別是小腿後側肌群。
--
常使用的治療為:休息與冰敷,穿合適的鞋子,足部及腿部的伸展運動,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以生物力學原則可以設計適合的運動與休息策略。
--
足底筋膜是維持足部健康與正常行走的重要結構。了解其功能有助於預防與治療相關問題,並維持良好的步態與運動效率。

  • 陳冠文--物理治療師

    學歷
    美國諾瓦東南大學物理治療博士
    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碩士
    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學士
    波拉斯運動訓練中心(BSTI)受訓
    美國運動醫學中心(ASMI)運動傷害研習

    經歷
    學善健康顧問有限公司 營運長
    澄清綜合醫院中港院區 總治療師
    尤看運動醫學中心 技術總監
    南京重啟心動力運動康復中心 技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