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動作是由肌肉骨骼的動作所產生的,在這之中尤其以肌肉最為重要。
--
而動作可以大致分為正常動作或者其他原因產生的動作障礙,因此觀察動作的模式與測試就非常重要,有系統化的檢查會對於進行評估有很大幫助,畢竟亂槍打鳥雖可能也有效果,但準確有系統的作法會比較有效率,也可跟客戶詳細解釋。
--
【形成動作系統的架構為】
01- 基礎系統:肌肉與骨骼系統。
02- 調節系統:生物力學系統(靜態與動態鏈)。
03- 支撐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與代謝系統。
動作功能障礙來源通常來自於重複性動作與長時間姿勢維持不動,受內在(如基因)與外在(如生活方式、工作型態)因素影響。
--
簡單來說可以先檢查肌肉骨骼的動作有無問題,關節部分可以使用被動活動度測試,肌肉部分則可以測試肌力,肌肉長度,關節主動動作等等 ..
--
熟悉每個部位的生物力學對於檢查也會非常有幫助,入門階段可以使用動力鏈與解剖列車的肌筋膜方式來檢查,每條肌肉與骨骼關節的動作是否有異常,而心血管系統與呼吸代謝系統會影響到循環 感覺 如果因為此原因而產生問題,必須要一起處理,避免疼痛與本體感覺問題影響到動作。
--
我們可以使用以下簡單易懂的評估方法來做標準化的測試
1- 系統化檢查:
可以分成主要測試(讓受測者在沒有指導的情況下,觀察動作是否有異常。)與次要測試(針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有指導的測試,確認是否有代償動作,例如用其他部位補償受限的動作。
--
2- 姿勢與功能分析:
靜態評估 /
骨盆、膝蓋、腳等部位是否對齊。
肌肉是否過於緊繃、鬆弛,或大小不對稱。
是否有用不正確的動作來補償其他部位的問題(代償動作)。
動態評估 /
測試動作如彎腰、轉身、單腳站立及下蹲。
觀察動作是否有代償現象(例如膝蓋往外翻、髖關節向內轉)。
--
3- 也可以利用以下診斷模型去觀察:
病理動作模式:因疾病或受傷導致的動作異常和身體壓力。
肌動病理學模式:因重複的動作模式引起組織壓力,進而導致骨骼和肌肉疼痛。
--
另外以下的因素也會讓身體動作產生障礙,像是:
1- 肌肉與關節僵硬:僵硬的不平衡會導致代償動作與疼痛。
2- 相對柔軟度:動作會優先使用阻力最小的關節,造成代償性動作。
3- 臨床挑戰:防止急性問題發展成慢性問題。
必須要分析與區分來源(病理性組織)與成因(機械性因素)。
--
在動作優化上我們可以制定針對特定功能障礙的訓練計畫,包括:
1- 強化弱肌肉群。矯正習慣性代償動作。提升本體感覺與動態控制。
2- 並且可以增強核心穩定性,使用核心訓練強化腰椎與骨盆對齊。
3- 強化中樞神經系統與骨骼肌肉系統的整合。
--
在動作系統的評估中,姿勢穩定性測試幫助我們了解中樞神經系統在平衡控制中的作用,而垂直壓力測試則用於檢測節段穩定性及結構的適應性。透過這些評估,我們可以準確找出反覆疼痛的原因,並據此設計出針對性的個人化訓練,幫助恢復功能並有效預防復發症狀。
--
預防、評估與針對性動作的重要性,能更加精準地處理功能障礙。依據科學證據,深入理解功能問題的來源與成因,並運用全面的診斷方法,包括姿勢分析、肌肉長度測試及動態模式評估,來制定有效的介入策略。
--
動作系統不僅是評估與治療的工具,更是一種改變生活模式的關鍵方法來提升動作效率與穩定性。